张勇(现任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

发布者:时振波发布时间:2021-04-16浏览次数:712


   张勇,男,汉族,1970.12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1990年至1994年,1999年至2005年就读于海洋地质专业

长期从事海洋沉积学调查与研究工作,将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与科研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作为我国首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负责人,首次发现了山东半岛南部小型泥质区的存在并系统分析其物质来源,揭示了区域中小型河流及其影响下的近岸泥质区演化过程;利用沉积岩心,阐述了该近岸泥质区的形成与演化对山东半岛中小河流入海物质输运的响应,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成果为我国中小河流沉积物源-汇体系研究提供了典型范例,丰富了中小型河流沉积物“源-汇”作用的科学认识,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作为主要技术人员编写了国土资源部行业规范《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2500000)》(DZ/T0254-2014)。

2)牵头完成了中国管辖海域1:100 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图一库一报告重大系统性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中国东部海域陆源条带状、南海多源环带状等多项地质理论模式。系统化、规律化和理论化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推动西太平洋边缘海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海洋地质里程碑式的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一是编制了首套基于实测资料的中国管辖海域海洋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形成了一套志书性的著作。系列图资料翔实、种类齐全、内容创新、技术先进四个特点,实现了客观性、科学性、可读性的结合。二是详细阐述了我国管辖海域基础地质情况,获得了诸多新认识与新发现。重新厘定了东亚大陆边缘各构造单元的边界和性质,建立了中国管辖海域综合地层分区方案,基本摸清了中国海域多期次岩浆分布规律,反映了东亚大陆边缘从古亚洲洋、特提斯域向太平洋域的转换和叠加。三是凝练了一批具有宏观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立足中国海实测资料,放眼西太平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理论模式,形成了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的模式,解释了中国海域构造格局、沉积演化、地形倒转、资源分布与环境变化等地球科学问题,丰富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四是形成了集---为一体包括野外采集、数据处理、图件编制、综合研究等30余项技术方法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五是获得了多方面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地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提出了一批支撑海上维权的有力基础地质证据,得的成果获得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批示并上报中央领导同志,打造了海洋基础地质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典范。总结中国海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特征,揭示了陆缘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砂和热液硫化物成藏成矿地质背景。建立全新世以来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演化模式,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区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服务于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六是牵头完成了我国首幅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工作,探索了1:25万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方法与思路,建立了中比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图件编制技术体系,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制订并发布了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为全面实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性与引领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