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多媒体课件简介
1、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1:
该课件为《桃村地质认知实习》的实习教学内容。此课件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实验室教学工作:第一部分、基本实习内容介绍;第二部分、室内资料整理;第三部分、实习报告编写的有关问题。
课程总课时:2周,总学分:2;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生;
实习场所:山东桃村。
《桃村地质认知实习》多媒体课件介绍:
《桃村地质认知实习》是在“普通地质学”室内教学完成之后,而其它地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室内教学尚未开始之前进行的。因此,本次实习对室内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次打基础的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本次实习应对“普通地质学”室内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野外实践中加以巩固和提高,并通过现场实践教学活动完成在室内不宜进行的教学内容,同时它还应给后续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矿物、岩石、古生物、构造地质……等)树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基本概念。
本次实习的要求是:①必须使学生了解促成矿物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②进一步消理解普通地质学的某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③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一些常见地质现象的方法。
2、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2:
该课件为《巢湖地质教学实习》的实习教学内容。此课件主要包括6个部分的实习教学工作:第一部分、数字填图方法;第二部分、实习区地层与区域构造概况;第三部分、巢湖实习区沉积岩和沉积相分析;第四部分、实测剖面;第五部分、地质填图;第六部分、室内资料整理。
课程总课时: 4周,总学分:4;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
实习场所:安徽巢湖。
《巢湖地质教学实习》实习课简介:
本课程是一次重要的基础地质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地质工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较系统的全面训练,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如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矿床学等学科,因此,它不仅仅是课堂所学内容的简单印证、而是一次具体的、较系统的重要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大检阅,是一次多学科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教学实习以地层、岩石、矿物、构造地质和普通地质为基础知识,通过地质踏勘、实测地质剖面以及进行1:50000地质填图来完成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训练。
本次教学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收集、整理、综合地质资料、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这次实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崇高革命情操。培养和训练学生采集标本、样品、绘制主要地质图件的技术。学习练习基本地质符号的使用(包括地质年代符号、岩石花纹及岩石组分符号、岩浆岩组分代号以及构造地质等主要地质符号)。
3、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3:
该课件隶属于《普通地质学》的实验室教学。此课件主要包括10个地质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教学工作:实验一、矿物晶体模型;实验二、常见矿物的鉴定;实验三、常见岩浆岩的鉴定;实验四、常见沉积岩的鉴定;实验五、常见变质岩的鉴定;实验六、地质罗盘与地形图;实验七、地质图与图切剖面。
课程总学时:每个实验2-3个学时,总17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及相关专业;
实验场所:普通地质学实验室。
《普通地质学》实验课简介:
普通地质学实验课总共7个模块,7个模块是七项地质技能的基础训练。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各种地质实践技能,熟练使用地质罗盘,具备鉴定主要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地形图定点和地质图绘制。该课程包括多媒体授课,教师的现场教学、学生的现场标本学习、鉴定和考核四部分。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编写实验报告。该课程所学内容为地质专业基础内容,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锻炼了专业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野外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4:
该课件隶属于《结晶学及矿物学》的实验室教学。此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实验一、晶体的投影;实验二、晶体定向;实验三、单形;实验四、聚形分析;实验五、晶体的规则连生和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实验六、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实验七、自然元素和硫化物及类似化合物;实验八、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实验九、岛状和链状结构硅酸盐;实验十、层状结构硅酸盐;实验十一、架状结构硅酸盐、其它含氧盐和卤化物。
课程总学时:17个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学生
实验场所:矿物实验室
《结晶学及矿物学》实验课简介:
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能独立进行晶体模型的分析操作,熟悉晶体外部对称特点,掌握晶体对称分类体系,学会分析单形、聚形和进行晶体定向。
2.对晶体的内部对称及典型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3.学会全面观察矿物形态、物理性质,掌握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以达到对矿物的全面理解。
4.学会运用矿物术语、素描或示意图来描述矿物。
5.学习肉眼鉴定100种左右常见矿物,其中重点矿物70种左右。
5、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5:
本课件包括四个大模块:模块一:透明造岩矿物在单偏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的观察,主要包括矿物晶体的形态、解理、颜色和多色性的观察,透明造岩矿物的边缘、糙面、贝克线、突起和闪突起的观察。模块二:透明造岩矿物在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的观察,包括干涉色及干涉色等级测定、补色器的应用、光率体椭圆半径方向及名称的测定、双折射率的测定、消光类型、消光角及延性符号的测定。模块三:透明造岩矿物在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晶质的观察,包括锥光镜装置的设定及光学特征、一轴晶不同类型的干涉图的图像特点、二轴晶不同类型的干涉图像特点、应用垂直Bxa及垂直光轴切面干涉图测定光性符号的方法。模块四:常见造岩矿物的晶体光学性质的系统鉴定。在基于前三个模块的系统学习之上,对常见造岩矿物(均质矿物、一轴晶矿物、二轴晶矿物及不透明矿物)的光学性质进行系统的观察和鉴定。
课程总学时:17个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学生
实验场所:晶体光学实验室
《晶体光学》实验课简介:
《晶体光学》是地质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开设晶体光学实验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偏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掌握常见造岩矿物在单偏光镜、正交偏光镜以及锥光镜下的系统鉴定方法,为将来顺利进行《岩石学》课程和地质科研生产工作奠定基础。
6、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6:
结晶岩石学实验课程包括两个大部分12个大模块。
岩浆岩石学部分:
模块一:橄榄岩类(超基性岩类)的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橄榄岩类和金伯利岩的手标本和偏光显微镜下基本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观察描述;模块二:辉长岩类(基性岩类)的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辉长岩和玄武岩的手标本和偏光显微镜下基本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观察描述;模块三:闪长岩类(中性岩类)的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闪长岩和安山岩的手标本和偏光显微镜下基本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观察描述;模块四:花岗岩类(酸性岩类)的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流纹岩的手标本和偏光显微镜下基本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观察描述;模块五:脉岩类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常见脉岩类型的识别和分类命名、常见煌斑岩类、细晶岩和伟晶岩类的手标本和偏光显微镜的鉴定;模块六:碱性岩类的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正长岩—粗面岩类、霞石正长岩—响岩类、似长石类矿物和碱性暗色矿物的基本特征鉴定,以及它们的分类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模块七:火山碎屑岩类的岩石学实验,主要包括火山碎屑岩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区分不同类型的火山碎屑物以及火山碎屑结构构造;
变质岩石学部分:
模块八:变质岩的常见结构构造观察实验;模块九:动力变质岩的岩石学实验,包括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糜棱岩类)的手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观察描述;模块十:接触变质岩类岩石学实验,包括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矽卡岩类、蛇纹岩类等)的手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观察描述,模块十一:混合岩化类岩石学实验。包括混合岩化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混合岩花岗)岩手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观察描述;模块十二:区域变质岩类岩石学实验,包括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主要岩石类型(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和大理岩)手标本和显微镜下特征观察描述。
课程总学时:17个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及相近专业学生
实验地点:岩石学实验室,晶体光学实验室
《结晶岩石学》多媒体课件简介:
《结晶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基于矿物学、晶体光学和物理化学基础上的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岩浆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变质岩类(动力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化岩)的手标本和偏光显微镜下的结构构造、常见岩石类型和主要矿物,以及它们的分类命名原则。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岩石鉴定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为适应今后的地质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打下基础。
7、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7:
该课件隶属于《沉积岩石学》的实验室教学部分,包括9个实验室实验:实验一 沉积构造;实验二 粗碎屑岩;实验三 砂岩(1);实验四 砂岩(2);实验五 粉沙岩与泥岩;实验六 碳酸盐岩(1);实验七 碳酸盐岩(2);实验八 白云岩与硅质岩;实验九 火山碎屑岩。
课程总学时:18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
实验场所:地学院大楼岩石实验室(513房间)
《沉积岩石学》实验课简介:
该实验课设置9个实验,包含了沉积构造及它生沉积岩类、自生沉积岩类和火山碎屑岩类等基本岩石类型。要求学生对典型岩石标本、岩石薄片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描述,掌握各类型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熟悉不同类型沉积岩的鉴定,准确命名岩石名称,编写实验报告。通过沉积岩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锻炼了岩石观察和鉴定的能力,为地质学调查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8:
该课件是为《古生物学》实习教学而设计制作的。共包括七个实习内容,分别是:1、原生动物门(蜓);2、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3、腕足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4、节肢动物门(三叶虫);5、笔石动物;6、古植物;7、古脊椎动物。鉴于课程特点和实习材料的限制,古脊椎动物的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看一些脊椎动物演化历程的资料片。
课程总学时:每个实习2学时,总计14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专业学生
实习场所: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地史学实验室(A404房间)
《古生物学实习》课程简介: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意义、地质历史时期当中各个古生物门类的化石。古生物学实习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描述代表性化石,理解并熟悉和掌握各主要门类古生物的结构、构造特征、保存特点、生态习性以及地史分布规律,了解各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后续地史学等课程的学习和日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教学包括多媒体讲授、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独立观察描述、考核等环节,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为配合理论教学,有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概括总结蜓或珊瑚、头足动物等类群的演化趋势、地史分布规律,撰写小论文。
9、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9:
该课件隶属于《微体古生物学》的实验室教学。此课件主要包括7个门类微体古生物实验室教学工作:实验一、底栖类型有孔虫中的胶结壳和似瓷质壳;实验二、底栖类型有孔虫中的玻璃质壳;实验三、浮游类型有孔虫-玻璃质壳;实验四、介形虫和翼足类;实验五、放射虫;实验六、硅藻及孢粉。
课程总学时:每次实验2个学时,总12学时;
面向学生:地质学相关专业学生;
实验场所:古生物与地层学实验室。
《微体古生物》实验课简介:
微体古生物实验课总共6次实验,每次实验课安排在该门类的理论课后一周进行,每次观察1~2个门类,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该门类微体古生物标本的形态、构造特征及学习相关描述、鉴定的基本知识。
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2.通过对标本的观察、绘制素描图及文字描述,使学生巩固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不同门类的微体古生物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研究的基本方法。
该课程包括多媒体授课、教师的现场教学、学生的操作和使用及当堂完成实验报告四部分。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巩固了理论课的知识,锻炼了操作和动手能力,掌握了进行微体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海洋地质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多媒体课件10423_11_f_10:
《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与应用实验》通过简单讲解UNIX/LINUX操作系统命令的使用,达到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该系统。结合实例详细讲解处理系统功能模块,使学生能够用处理系统的相应模块完成一条海洋地震资料二维测线的处理,明白处理流程的合理建立、处理质量的监控,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使理论认识得到巩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有直接意义。
课程总学时:每个实习2-8学时,总计51学时
面向学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
实习场所:地球信息与计算实验室实验室(C503房间)
本实验课包括四个板块:
一、UNIX/LINUX系统命令介绍及熟悉,会使用该系统的常用命令,特别是VI编译器的使用。
二、观测系统的定义,对Grisys 处理系统有简单认识,基本能定义简单二维测线的观测系统。
三、预处理与反褶积,了解预处理、反褶积的基本功能模块,会进行参数调试。
四、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及偏移,了解相应功能模块,会进行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