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毕乃双教授获评中国海洋大学2025年度最美教师

发布者:胡业文发布时间:2025-09-11浏览次数:28

毕乃双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曾获评学校五四青年奖,多次获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各1门,获第十一届本科教学优秀一等奖,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项;曾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开展地学科普;20175月作为学校首批搭乘蛟龙号下潜科学家,赴南海北部峡谷进行深潜调查,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内多家媒体报道。

在黄海之滨的中国海洋大学,有一位始终扎根海洋地质教育与科研一线的引路人。他既是学生口中亲切可靠的老毕,也是破解海洋沉积奥秘的科研尖兵;既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也在黄河三角洲、南海海域书写报国答卷。他,就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乃双,2025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荣誉获得者。

 

学生方知学生,做成长路上的暖心领路人

  “同学们想着我,把我当朋友,是我最高兴的事。这是毕乃双常挂在嘴边的话。自任教以来,他先后担任2012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级地质学专业班主任,用细腻与热忱,成为学生眼中随叫随到的良师益友。

  深知贫困求学的不易,毕乃双从学生入学起便格外关注生活保障:仔细查阅档案、委托班委观察饮食习惯与衣着细节,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确保学院资助名额用在刀刃上杜绝虚报冒领,这既是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对学生诚信的教育。他始终坚持这样的原则。

  学业指导上,他更是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困惑,策划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就业与考研选择等系列主题班会;面对学业警示学生,创新性联合学院团委设立助学公益岗,鼓励后进生与优秀生结对学习,让班级形成互帮互助的浓厚学风。

  课堂之外,他的身影总与学生紧紧相连——一起打球、组织班级活动、带队野外实习,在点滴相处中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他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学生赠送的合影,每一张都承载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份付出终有回响:2012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获评2014年度校优秀班集体2018级地质学班级斩获2021红旗团支部”“先进团支部称号;所带班级考研升学率超50%,多名学生保送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学府,2018级陈钰瑩同学更以本科生身份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成为学院第二位获此成就的本科生。毕乃双本人也两次获评校优秀班主任2019年荣获第十九届校五四青年奖

  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所带班级:作为学院教授面对面首期嘉宾,他用经验为学子解惑;结束蛟龙号南海深潜任务后,第一时间登上成长讲堂分享经历;四次带领学生赴内蒙古、天津、山东临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多个项目获评校级、省级优秀,个人两度被评为山东省和青岛市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


(图片说明:获评青岛市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

  科研指导中,他同样倾尽全力:指导校SRDP和国创项目11项(多项获评校级优秀),近五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2篇(2篇获评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022年带领本科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勇夺团体一等奖,2024年实现单项特等奖突破,一次次为校争光。


图片说明:带领我校本科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勇夺团体一等奖)

知行合一践初心,做课堂内外的“用心教书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高中班主任的一句话,点燃了毕乃双的海洋梦。2000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硕博连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始终牢记为国家培养海洋地球科学栋梁的使命,在教学岗位上深耕不辍。

  他承担《环境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等多门理论与实践课程,年均教学工作量超学院平均40%。他深知实践教学对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自2014年起,连续十年每年7-8月带队赴烟台桃村开展20余天的地质认识实习。2016年,孩子出生仅四天,他便毅然踏上实习征程,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教学。

  野外踏勘条件艰苦:山路崎岖、高温多雨、蚊虫肆虐,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前列开路,在危险地质露头处先行探路。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地质图件、野外记录必须规范严谨。白天巡查指导,晚上放弃休息,在自习室陪伴学生整理资料、随时答疑。学生疲惫时,他讲自己当年的实习故事解压。任务繁重时,他用加餐为大家加油”——桃村实习成为学生心中苦并快乐着的成长记忆。


图片说明:带领学院山东栖霞桃村实习队开展“行走的主题团日”活动

  在海上实践教学领域,他更是大胆创新:与同事构建多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牵头研发基于东方红2”科考船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虚拟仿真系统。借鉴网络游戏设计理念,开发学习、向导、训练、考核四种模式,极大提升学习趣味性与自主性,助力该课程2023年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他还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通过海上升国旗仪式”“主题团日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理想,相关模式获学习强国教育专栏报道。2022年,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获校第八届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二等奖;2024年荣膺校本科教学最高奖——本科教学优秀一等奖;所带领的地球科学野外实践教学教研室获批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


   

(图片说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科研报国担使命,做海洋奥秘的“执着探索者”

  从黄河三角洲到南海海底峡谷,毕乃双始终以科研报国为初心,在海洋沉积动力学领域攻坚克难。研究生阶段师从杨作升教授,他传承严谨治学、勤奋敬业的作风;如今在王厚杰教授领衔的团队中,他聚焦黄河沉积物-过程,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曾居世界第二,塑造了全球陆地扩张最快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但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锐减,三角洲演化成为国际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毕乃双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自2010年起作为首席科学家每年组织黄河三角洲海域系统调查。

  围绕黄河入海沉积物-过程与环境效应,他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Journal of Hydrology》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创新性提出的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化的沉积物粒度控制效应被《Nature Geoscience》等顶级期刊多次引用。2018年,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23年获海洋工程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部分成果被纳入水利部《黄河河口治理问题专题调研报告》,主持的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年绩效评估获评优秀


(图片说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他的科研视野还延伸至深远海:20175月,作为学校首批搭乘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他深入南海北部峡谷考察,首次发现台湾峡谷存在现代浊流过程的确凿证据,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广泛报道;参与南海三沙永乐龙洞科考,首次揭示洞内多级跃层水文特征,发现90米以下为无氧极端水体的世界罕见现象,相关成果2018年以第一作者在《科学通报》优先发表。

 

(图片说明:毕乃双深潜归来,与实习潜航员刘晓辉、潜航员唐嘉陵(从左至右)挥手致意)

  此外,他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2021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普黄河三角洲潮汐树形成机理;2023年参与科普中国与北京电视台科技向未来跨年活动,普及深潜知识,节目总观看量超260万,让海洋科学知识走进大众视野。


(图片说明:毕乃双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科普黄河三角洲潮汐树现象)

(图片说明:毕乃双参加科普中国和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举办的科技向未来跨年活动)

  从教十余载,毕乃双用爱心护佑学生成长,用匠心打磨教学品质,用初心践行科研报国。他是学生眼中的最美教师,更是海洋教育与科研路上的追光者。未来,他将继续以热忱与坚守,为海洋强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蓝色国土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撰稿人: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审核人:吴瑕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