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春风轻拂,阳光明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023级地质学班的同学们,在胡丽沙、王爱美、葛春海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赴青岛市白沙河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岩石学课程实习之旅。这不仅是一次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更是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宝贵契机。
上游探秘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同学们满怀期待地踏上征程,首站抵达位于北九水附近的白沙河桥。来到桥下,脚下静静流淌的河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同学们的目光则被河道上大大小小的砾石所吸引。这些砾石分选极差,磨圆中等—较好,宛如一部未经整理的地质史书。同学们纷纷蹲下身,仔细观察脚下的砾石,有的触摸其质地,有的分析其成分,课堂上所学的岩石分类、沉积过程等知识瞬间鲜活起来。胡丽沙介绍道,它们大多源自河流上游崂山地区的母岩风化,被河流搬运至此,其中,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曾经在书本上看似枯燥的文字和图片,此刻化作实实在在可触摸、可感知的实物,大家对河流上游岩石风化搬运的初始过程有了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风化之谜
沿着白沙河顺流而下,同学们第二站来到了崂山水库附近的一处风化剖面。该剖面宛如大自然精心剖开的地质样本,呈现在斜坡之上,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界限分明。引人注目的是,坡上土壤层薄如蝉翼,而坡下却深厚肥沃。胡丽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现象,随即向同学们抛出问题,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思维火花。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气候湿度差异到重力作用影响,从地下水影响到构造成因不同,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最后,胡丽沙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势对风化程度的影响。原来,受地势影响,水流具有向低处流动的特性,如降雨时,雨水不会在坡上聚集,而是会流到坡下。坡下由于汇聚了较多雨水,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土壤层的风化程度较强,因而土壤层较厚。胡丽沙同时指出,此处很可能存在断层。一定宽度的裂隙为地下水的渗透提供了通道,在断层区域,岩石的结构遭到破坏,更易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这一番讲解,如同拨云见日,让同学们对风化作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游新貌
告别风化剖面,同学们来到城阳区夏庄街道体育公园附近,这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地带。这里的景象与上游截然不同,河流流速渐缓,原本在上游粗大的沉积物颗粒,在此处已变得细小而均匀,仿佛经历了一场蜕变。同学们兴奋地穿梭在河边,记录下这一地质变化的奇妙瞬间,合影中的张张笑脸,满是收获知识后的喜悦与满足。大家深知,从上游到中游,河流流速、搬运能力的改变,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重塑了沉积物的模样,这背后蕴含的正是课堂中反复钻研的河流搬运沉积作用规律。
入海口奥秘
实习的最后一站,是白沙河的入海口处。白沙河从这里流入胶州湾,河水与海水相拥,咸淡交汇,生态独特。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是一大片泥质沉积物,俯身细看,淤泥中星星点点的虫孔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生物活动留下的生动印记。胡丽沙解释道,在入海口这片特殊环境里,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淤积,为各类底栖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之所,它们在穿梭、觅食过程中造就了这些虫孔,这是生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典型例证。同学们不禁感叹,大自然这位神奇的艺术家,以水流为笔、岩石为墨、生物为彩,勾勒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画卷,而自己有幸在这次实习中,揭开其中一角奥秘。
小结
半天的实习转瞬即逝,返程途中,同学们意犹未尽,仍思考着实习中的点点滴滴。从上游的砾石到下游的泥质沉积物,从风化剖面的土壤层变化到入海口的生物遗迹,白沙河沿线的每一处发现,都如同知识链条上的关键节点,串联起大家对岩石学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这次实习,同学们迈出校园,踏入自然课堂,用脚步丈量地质变迁,用双手触摸知识纹理,真正做到了把知识从书本搬到现实。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夯实,更是对地质学魅力的深度领略。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这份探索热情将持续激励着他们勇攀地球科学的高峰,不断探寻地球的奥秘。
撰稿人:张轶钊
审核人:葛春海 胡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