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核部为三叠系灰岩,翼部为石炭系至二叠系灰岩、碎屑岩以及志留系至泥盆系碎屑岩。东翼出露在长腰山一带,轴迹方向为北东25~30°,枢纽出露长度约8公里,向西南倾覆并被桥头集——东关断层所截。两翼产状南北各异,平顶山以南两翼均向西倾,西翼倒转,倾角70°以上,东翼正常,倾角50~60°,轴面西倾,倾角约60°。平顶山以北两翼产状正常,倾角20~30°,轴面近于直立。在平面上,北部转折端清楚,五通组底砾岩绕碾盘山的西、北、东侧而过,产状平缓;石炭系地层在216垭口附近绕过,西翼较陡,东翼较缓。三叠系南陵湖组在平顶山构成转折端,两翼紧闭。在马鞍山由于受到断层的改造,向斜西翼局部变为正常产状。野猪山岩层近于直立,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推测为向斜西翼,由断层和次级褶皱构成。
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2010年5月4日 向NW并有绞扭现象。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2010年5月4日 。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
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2—18)。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
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俞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猫耳洞-大理寺-炭井村-俞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NE-SSW。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P2d)、龙潭组(P2l)、栖霞组(P1q)、孤峰组(P1g)的地层组成,两翼分别由石炭系船山组(C3h)、和州组(C2h)、高骊山组(C1j)、金陵组(2010年6月6日 该向斜大部分直立并且局部倒转,甚至铰纽,特别在其核部栖霞组(P1q)、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地层发生强烈揉皱,枢纽起伏,向SSW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变化很大。该向斜NNW端在本区石刀山北部转折,并且扬起,其SSW端被本区南部近EW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切断而倾伏终止。该向斜被许多断裂错切,并有岩浆侵入。两翼产状基本正常,NW翼倾向110゜~145゜,倾角50゜~85゜,SE翼倾向270゜~300゜,倾角40゜~60゜。枢纽向北东仰起,仰起角为3゜左右,轴面倾向300゜,倾角84゜,属直立褶皱。 俞府大村向斜在空间的展布形态复杂多变。
其他小型褶皱: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实习区内产生了大量的次级褶皱,如马家山殷坑组内部复杂褶皱和箱状构造的褶皱等